油画(你心目中“画风”最大胆的油画是哪一幅画呢?)

好评回复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头条问答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油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油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你心目中“画风”最大胆的油画是哪一幅画呢?
  2. 能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油画吗?
  3. 油画自诞生以来大师辈出,你最喜欢哪位大师的作品?

你心目中“画风”最大胆的油画是哪一幅画呢?

油画(你心目中“画风”最大胆的油画是哪一幅画呢?)

要说画风很大胆的,我首推印象派时期的两位油画大师,一个是马奈(1832年——1883年),一个是雷诺阿(1841年——1919年),这两人都是印象派的中流砥柱,尤其马奈,更是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是开宗立派的大师。

马奈·穿皮草的女子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油画进入了一个反思时期,许多画家的创作陷入了困境,严么继续从古典主义风格里发掘新的画法,如大卫、安格尔、布格罗等人,他们的画法被称作“新古典主义”。但是,这种画法被西方遵循了400余年,想从里边探索出新的画法实在是太难了。因此,绝大数画家反其道而行,准备打破古典主义长期垄断的局面。

雷诺阿·手拿雏菊的年轻女孩

马奈是第一个站出来向古典主义风格说不的人。他在1860年左右看到日本浮世绘,以及非洲的一些民间绘画后,被震撼了。因为,浮世绘虽然没有“焦点透视法”,也没有光影对比关系和立体的造型感,是一种二维的平面画法,但看起来却具有凝练、雅致、朴实,高度概括性的艺术风格,从画面里面好像能看到表达不尽的意境。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画完这幅画,我就要去自杀了” —— 这是保罗高更。

为了艺术抛妻弃子,放弃舒适的现代生活,奔向塔希提的滚滚蛮荒 —— 这也是保罗高更,“大胆”的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一幅将近有一人高的大画,是他自杀前的绝命之作。没有模特,没有画技,什么绘画规则,不分昼夜全凭血液中的热血、热情幻想,在粗糙的麻布袋上肆意涂抹,你能看到粗糙的线条、幻觉一般的背景,它叙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寓言。

画面从右至左,暗合的标题,右边初生婴儿,中间伊甸园的青年,与左侧垂垂老矣的妇人,整个画面蓝色绿色混合,又像生与死的反复交叠。

先看画,只需要轻轻一瞥,纯真、原始、蛮荒感便裹挟着呼啸而来,如同在深渊里独行的野兽。他是野兽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本身,就野兽派而言,它的内容、线条、笔触,本身就是对油画艺术的一次大胆的叛离,而高更则在这一方面做到了极致,于我而言,甚至是对“美感”的叛离(不少人乍一看都会觉得:这么丑的画也可以叫艺术?)

再看他本人,35岁的时候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妻子孩子,选择去做一名苦逼的艺术家。然后租一个小破房间开始没日没夜地作画,再后来甚至直接放弃现代文明,奔向塔希提的滚滚蛮荒,在那里他经受着贫穷、疾病和死亡的折磨,也是在那里他的创作达到了顶峰。试问是什么样的人有胆量这样做,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境地……

被公认为画风最大胆的一幅油画当属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古斯塔夫·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因为画风大胆,自面世以来就饱受争议。

考虑不到这幅作品的原图是过不了审核的,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

《世界的起源》创作于1866年,现藏于法国巴黎奥塞博物馆。

这幅作品作为库尔贝的代表作品,自他创作出来以后,就一直处于半地下状态,自1866年到1988年的这段时间里,这幅作品一直都没有公开展示过,直到1988年才公开展出。

这幅作品是库贝尔用写实的手法,带着敬畏之心描绘了一幅裸体的女性和突出了她的生殖器官,库贝尔要表达的是一个严肃而伟大的主题,丝毫没有半点轻浮的意思。

当然要数《马背上的葛瓦黛夫人》,之所以觉得“大胆”,是因为她的裸是面对众生的,赤裸裸给你看,并非情人私会或特定环境下,虽裸却无一人偷看亵渎,裸得意义非凡,裸得泽被苍生,大胆而圣洁


个人偏向还是觉得梵高星月夜。

令人咋舌的还是特殊的画法能始终让人体会不一样的视觉传达。也许真的只有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的透彻才能用如此非同一般的手法去表达常态的景。

如漩涡般的线条,笔触不乏激情,加上极冷极暖相冲的色彩,其实非常能体会那种挣扎与对抗的情绪,是对自己也是对整个世界吧。

纯属个人理解。

能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油画吗?

朋友在后海开了一间酒吧,晚上很是热闹,常常座无虚席。

不过,如果是冬天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常常晚上一个客人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歌手了,就老板自己弹钢琴,自我陶醉,而我恰恰喜欢冬天去。

赶上一个落雪的黄昏,坐在酒吧里喝一杯,看看窗外的雪景发发呆。这个酒吧最吸引我的是墙上的那幅画,老板说是宋庄的青年画家王艺杰临摹的米勒的《晚钟》。

洛日的余晖中,忙碌了一天的农民夫妻听到远方传来教堂的钟声,放下手里的活儿,站在田间默默祈祷,画面上是朴实的农民,粗糙的农具,漫天的晚霞还有地平线上若掩若现的教堂……

画外的我仿佛也听到了教堂的钟声,悠远、深沉而纯净,心便安静下来,原来艺术是可以慰籍心灵的。

农场米罗1921布面油画132X147

非常喜欢米罗的画,特别是这幅农场 ,色彩对比强烈。

美丽的农场里,高大的桉树直耸云霄天是那样的蓝,月亮是那样的明亮,猪牛羊鸡犬相闻,牛奶罐啤酒桶玩耍的孩子,忙碌的农妇,春种秋收年复一年。地里还有跳动的松鼠跟爬过的壁虎,还有一条冬眠的蛇。。。。。。散乱的分布在画面的各个角落,如同孩子们丢得到处都是的玩具一样。

一切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恬静,就像小时侯妈妈打着拍子拍你的背入睡一样如此静谧。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最欣赏的一幅油画作品是: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一1875)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农民画家。他从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十八岁开始学画。虽然一度进过画室,拜过老师,但主要还是靠自学。他曾在卢佛尔博物馆悉心研究古典大师的艺术,更把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大自然当做绘画创作的源泉。

在米勒三十五岁那年,他随着全家迁移到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村定居,直到逝世。米勒在巴比松村一边从事艺术创作,一边进行田间耕作。他和农民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并在自己的绘画中加以表现。

米勒到巴比松村后创作的第一幅油画是《播种者》,作品歌颂了大地的主人,塑造了农民朴实的形象。随后又完成了《收割者就食》、《剪羊毛者》、《正在接枝的农夫》等一系列平易近人,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乡土田园风格的作品。《拾穗者》是他随后创作的最为著名的油画作品。

这是一个秋收的季节。阳光柔和,田间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在地平线的远处,堆放着收割的谷物。田里有三个妇女正弯着腰认真地拾捡起散落在田间里的麦穗头。一个妇女由于长久地弯腰而觉得腰部酸痛,正在稍稍地伸一伸自已的腰。三个妇女的动作自然而深沉,她们的面部处在阴影中,但她们的身躯由于光的作用,显示出很强的体积感,结实、厚重,犹如雕塑一般。正在拾穗的手格外富有情感,手指的动作是那么地形象逼真。这正是《拾穗者》描绘的情景。

米勒的《拾穗者》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的艺术魅力:a、构思的巧妙。农民生活的疾苦和贫困处处可见,画家没有撷取缺少食物的锅台、无法遮体的破衣烂衫,更没有乞讨流浪的场面,而是靠双手和汗水在空无庄稼的田间寻觅遗漏的少的可怜的麦穗。b、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地逼真生动,站在《拾穗者》画前,就好像自己也站在了那块收割了的麦田之中。c、而产生艺术魅力的前提是画家卓越的绘画技巧。

但让笔者更钦佩的是《拾穗者》所展示的思想性:对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不得不靠拾麦穗去维持生计的深切的同情。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绅的《悯农》,如果一个画家一个诗人,心中没有普通百姓,目光盯住的不是周围平实的生活,是很难创作出此类作品的。

米勒的《拾穗者》曾于1857年展出于沙龙,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据说只卖了2000法郎,现在它是巴黎卢佛大博物馆的精品之一。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一个人,特别钟情于一幅画,肯定是因为这幅画,其构思,构图,色彩,意境很符合那个人的口味,审美情趣,还有就是这幅作品,画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

当今的绘画世界,是流派纷呈的世界,各种风格层出不穷,阴暗的,阳光的,孤独的,狂野的,静穆的

你喜欢一幅画,肯定是因为那幅画,表达了你的内心

对于我自己喜欢的油画风格,是那种注重色彩表现力的油画,但是不喜欢色彩强烈,绚烂的色彩,而是喜欢色彩淡雅的油画

比如纳比派画家维亚尔的作品,色调很淡雅,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画面氛围,其画面灵活松动的笔触,正好迎合我这个不喜欢写实画风的人的口味。

在大学期间,由于年少轻狂,内心很狂热,所以喜欢笔触癫狂,色彩奔放的油画作品,比如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的癫狂笔触,中国大写意画家王柏松的豪放笔触,画家吴晓林大气笔触

特别是画家吴晓林的作品《醉酒的女人》,其大气豪放的笔触,癫狂激情的色彩,构成了画面似与不似的意境,引发人遐想,对于我自己,也不喜欢太写实的油画,因为觉得意象油画那种朦胧,隐隐约约的意境,更易引发观众的联想

《春》:吹响文艺复兴的号角!

我最喜欢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的名画《春》。

接受史

由于从小受兄长的影响,我也喜欢绘画艺术,后来上师范学过美术,所以对艺术品有一种天然的痴迷。朋友知道我爱绘画,送给我齐白石、徐悲鸿的画册,我闲余时随手翻翻,国画油画都十分喜爱,不是没有想过当个画家。

若要让我说最喜欢的油画,那么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画、鲁本斯的那些名作,甚至还应该有伦勃朗、拉斐尔的人物画,这些艺术珍宝中,我还是欣赏波提切利的这幅蛋彩画《春》!

真正谈得上,能品味出这幅画的意义来,是在生疏了绘画的多年以后。记得那是在一个养病期间的春夏之季。春节过后,村寨的锣鼓已消歇,农人已纷纷去麦田除草,我闲的无聊,翻开高中美术教材,就看到波提切利的《春》这幅画,只是这次很是入迷。身体的康复使得审美趣味极浓,感觉敏锐,感受力特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我确信我读懂了这幅画,引起强烈的共鸣。审美之门一下子打开!

内容解读

画家波提切利创作此画,是受到诗歌的启发,据传说是作为结婚贺礼送给朋友的,所以较少受到当时中世纪教条的束缚,超常自由发挥,成了他的代表作,更是直接启发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吹响了文艺复兴“人性解放”的号角!影响深远。

画的内容是借神话故事,讲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油画自诞生以来大师辈出,你最喜欢哪位大师的作品?

说到“大师”两个字,只有西方才有油画大师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文艺三杰”直到现代的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在这几百年时间里西方油画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油画大师,他们各有各的个性,笔下作品也各有各的风格,

我最喜欢的油画大师是法国伟大画家布格罗,既然题主说的是“最喜欢哪位”,那肯定就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或许有人会疑惑,布格罗的名气没有比“欧洲文艺复兴三杰”的名气大,他也不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为何偏偏就最喜欢布格罗呢?

之所以最喜欢布格罗的作品,那是因为其笔下作品“画风唯美、完全被理想化”,这样的画风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的确布格罗的名气以及艺术天赋和造诣远远不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样的天才艺术家,然而不得不承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宗教神话气息太浓厚,欣赏这样的作品难免让人感到压抑,

就好比,“写实主义”大师库尔贝所说“让我见到天使,我才会画天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天使神话,总让人觉得有些虚无缥缈,虽然布格罗也画天使,但那些天使都处在“被理想化”的世界里,那样的氛围让人们所向往,完全不再迷恋沉醉宗教神话故事中,

虽然库尔贝作画不用草描,所画即所见,不会在绘成之后在画面上添补想象出来的细节,但是这种既不高雅也不多愁善感的画作,难免缺乏了点“憧憬”,当然了,这是相对于布格罗的画作来说的,综上所述,这就是我最喜欢布格罗作品的原因。最唯美的画风,就是不脱离实际,又让人尽情沉醉的遐想与憧憬。

油画自十五世纪由荷兰画家杨·凡克兄弟研制成功以后,迅速风靡欧洲,取代原来的水粉画蛋彩画而成为西方主要绘画画种,现已成为世界第一绘画画种。

油画生逢其时,正赶上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势造化,催生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乔尔乔内、提香等众多璀璨夺目的油画大师,此后在油画发展的几百年里,鲁本斯、伦勃朗等等油画大家代有人出,创作出许许多多经典传世的油画作品。

自从二十年前我在大学图书馆从一本油画集册中第一次看到安格尔的《泉》时,我便喜欢上了油画。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从此安格尔的油画成了我的最爱。喜欢他的《泉》,喜欢他的《大宫女》,喜欢他的《静坐的穆特瓦西耶夫人》,喜欢安格尔的所有油画作品。

安格尔(1780一1867),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画家,新古典主义创始人之一,学院派重要代表,古典主义写实油画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位长寿画家。安格尔一生致力于严谨唯美的写实艺术,画风庄重、典雅、宁静、高洁,而安格尔最擅长表现女性,他的画风恰恰把女性的温柔沉静典雅庄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往往给观者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泉》是安格尔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画家从构思酝酿到动笔前后用了二十六年时间才完成的一幅扛鼎之作。画面中,一位年轻美丽女子手托酱紫色陶瓶,以垂直构形双腿略呈弯屈站立于绿色的壁龛中,少女表情单一,目视前方,透着青纯无邪的神韵;画家用轻淡的天鹅绒般的笔触描绘出少女青春活力的肌肤;飞泻的泉水给平静的画面增添了流动的韵律……整个画面看上去美丽、青纯、典雅、宁静,给人以至真至美纤尘不染的感受。《泉》被公认为是正面全身人体油画的经典,并被世界许多国家列入人体艺术教学的范本,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起,成为巴黎卢孚宫的镇馆之宝。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退休前曾在报社从事多年副刊编辑工作,有一个《瀚墨苑》专刊,介绍中外美术名家名作、也要为本土画家发表作品,书写画评之类,为了工作需要,曾经涉猎过不少有关中外美术名家的画作。退休后,也学过几年工笔仕女。后因视力不好,终究放弃。但对美术仍很喜好,毕竟文学艺术是相通的。

对油画不甚了解,但拜读过不少。相对来说,更喜欢田园风光的作品。今天就给大家推荐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布尔的作品。

康斯太布尔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他1776年6月11日写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一个优美的小山村,这个生他养他的热土后来成为这位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成年之后,康斯太布尔虽然曾帮助父亲管理过几年磨房工作,但他从来没有间断学业,抽闲作画,家乡的房屋、田野、树林、车、马、狗、和人物,都是他描绘的对象。他性格内性,善于动脑,他最早的老师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业余风景画家乔治·博蒙特,给了他有力的指导,收益很大。

1799年,23岁的康斯太布尔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在学习期间,他不参与社交,学习甚笃,甚至没有去过苏格兰和威尔士,他不喜欢大城市的风情,仍然留恋家乡田园景色之美。所以他的作品大都写生于大自然,真实而富有诗意,色彩丰富,用笔豪放,意境开阔,画面有强烈的阳光效果,曾给法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影响。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于1824年送《西阿岛的屠杀》参加沙龙展出。一天,他在一个画商家里看到康斯太布尔的作品,竟被它的美妙的色彩所激动,于是立即把展出的画取回来,重新改画背景天空部分。第二年又专程去英国游学,对康斯太布尔的风景画进行了一番研究。由此可见,康斯太布尔风景画的魅力。

康斯太布尔的名作有:《干草车》、《麦田》、《跳马》、《斯托尔小景》、《英国的运河》等等。他在56岁所作的《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一画中,大胆地使用了十分鲜明的色彩,以求表现先和影的效果,被认为对印象画派有着重要的影响。日后,由于健康日益恶化,他只能从事水彩画。1836年,他的皇家美术学院送去了自己最后一幅油画《克利奥顿碑》。1837年3月画家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友人们筹积资金,将这幅传世的美画买下来,捐赠给了国家。

康斯太布尔的《干草车》是1824年参加法国巴黎的沙龙展览的巨作。康斯太布尔也因此画而名扬巴黎。不单单是露里柯和德拉克罗瓦这样的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就连司汤达(《红与黑》的作者)也为之欢呼起来。《干草车》是一个单纯的农村生活场景:一辆运送干草的马车正在过河,二个押车和马夫正小心翼翼地驱赶着淌水而行的健壮的马。粗木制造的干草车身上干裂的木轮和结节都清晰可见,四个铁轮上磨损的印迹。说明了这辆干草车己辗转了好几个春秋。河水不深,还能看到几块石头,和被干草车溅起的水花。河边开满了野花,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远处草地上亮着斑驳的阳光,天上飘浮的白云真实地几乎带有湿润感,让读者踏着嫩绿的草地和枯叶,吸着自然清新的芬芳气息,向不远处的磨房走去……

康斯太布尔生前,英国美术界对他並不重视。直到去世后,他的作品才得到赞扬。现在已成为英国风景画的代表,他的作品把英国风景真正从因袭成规和外国影响中摆脱出来。他有许多独创的技法,如用刮刀直接铺色块,产生闪烁的亮光的白点,表现树叶的反光的亮点等。他的作品给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如柯罗、米勒、卢梭等以显著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油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油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