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是什么意思,中医经方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经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经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经方是什么意思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解释:
①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②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
二、中医经方是什么意思
中医经方是指古代中医流传下来的经典方剂。
详细解释如下:
中医经方,顾名思义,包含了“经”和“方”两个部分。这里的“经”指的是经典,代表着历史悠久、经过实践验证且效果显著。而“方”则是指药方,即治疗疾病的方剂。结合起来,中医经方就是指古代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并流传下来的经典治疗方剂。
这些经方大多源于古代医学巨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方剂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验证和改良,被认为是针对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疗效的良方。它们往往由几味药材组成,但却能够针对特定的病症起到治疗作用。每个经方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症状、用药剂量、煎服方法等详细记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宝贵遗产。
这些经方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是古代医家们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而且,很多经方都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现代中医临床中,许多医生仍然会运用这些经方来治疗疾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研究经方也有助于对中医药的理解和创新,为现代医药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总的来说,中医经方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也是现代中医药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方,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三、经方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方剂学名词·经方
- 4 医药学体系·经方
- 4.1 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
- 4.2 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
- 5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经方
1 拼音
jīng fāng
2 英文参考
classical preio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方剂学名词·经方
经方(classical preions[1])为方剂学名词。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1]。大多数方组方严谨,疗效确实,经长期临床实践沿用至今。其说有三。①经方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2]。《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②经方指经典医著中的方剂。即《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的方剂[2]。
③经方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所记载的方剂[2]。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一般所说的经方,多为此指[2]。
4 医药学体系·经方
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3]方证理论,是指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说《伤寒论》的主要组成是诸多方证,其理论是八纲、六经。理论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的主要理论是八纲,而更强调了用六经。凡提经方,不仅只指《伤寒论》等书中的方剂,而且包涵方证的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所谓经方者、经方家,不只是治病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方药、方剂,更重要的是用其方证理论。即严格来说,只用其方剂,不用其理论称谓经方者、经方家欠妥;反之经方者、经方家用方证理论治病,所用方药、方剂不仅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书所记载的原方药、方剂,据证用其方剂加减、或用时方或自拟方,方证对应治愈疾病亦属经方者、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桑杏汤治疗太阳阳明咳嗽者即是其例。这里很明确,凡提经方,不只指处方用药,而是指医学体系。
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医经和经方,这两大体系在汉代已经明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即是说其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的医学体系,显然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理论的体系不同。
4.1 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 经方起源于上古用药经验总结: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于2008年11月1日至3日连续报道了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95年在河北省蔚县、阳原县等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些考古资料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概念,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其基础理论即用八纲。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最初人们总结的治病经验是单味药治愈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的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药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4.2 方证经验的积累发展为六经 方证治病经验代代相传,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
历经几代几十代单复方证经验的积累,促使对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经方发展至汉代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病位只有表和里(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而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即病位增加了半表半里,因而使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须要说明的是,经张仲景论广的《汤液经》未在民间流传,至西晋王叔和整理部分内容,改名为《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经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经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