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的光辉与阴影
在当代文学史中,并没有“青春文学”这一分类,它被视为青年写作行为在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类作品被贴上了虚浮的爱情桥段、矫揉造作的情绪表现、肤浅庸常的创作手法等负面标签,这些标签不仅贴在文本上,更紧紧地束缚着那些作者,他们之中,有人选择逃遁,对这段记忆保持缄默;也有人坦然接受,权当成长经历中的一个笑谈,但不论其日后如何抉择,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带着鲜明特质的文字,早已烙上专属的时代印记。
对相当一部分80后、90后来说,青春文学确实是中学时期不可多得的读物,它是抵抗无趣的绝佳利器,阅读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在当时或许只是个人偏好,但如今回望,会发现它是一代人难以抹去的集体记忆,那些现在看来幼稚、浅白的字句,在那时却实实在在地给涉世未深的读者建构了一个虚拟而安逸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认为,青春文学能够繁荣,离不开那一代作者:“他们比前辈们的‘主流文学’更有自我意识,在表达情感和自我想象方面,顾忌和负担较少。”专注于青春文学的创作者在当时层出不穷,在媒体的造势之下,他们的地位与待遇,就如同现在的流量明星,他们所写下的每一点内容,对于众多的拥趸来说,都是理想中生活与爱情的金科玉律。
青春文学让年轻人有梦可做,但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学,生命力不会太持久,在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看来,青春写作被市场绑架了,它被市场过度地模式化、定型化,从文学上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建树,他认为,虽然其题材针对青春,但这是一种狭隘的青春,是非理性、情绪化、反叛化的东西,这也使得青春文学难以延续,很多过了那个年龄段的读者在回望成长轨迹时,不免觉得尴尬,让我们以青春文学的方式感谢青春文学吧,愿此间,山有木兮卿有意,昨夜星辰恰似你,身无双翼,却心有一点灵犀,感谢你,我的青春文学,你为我留住了时代的明媚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