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的《活着》 歌词,余华《活着》明明描写了很多死亡,为何要取名活着?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活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活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郝云的《活着》 歌词
《活着》是由郝云填词、谱曲、演唱,于2013年09月12日发行的一首城市民谣歌曲,出自郝云第三张同名专辑《活着》。
歌词:
累了站在高楼上
看着地上的小蚂蚁
他们的头很大
他们的腿很细
他们拿着苹果手机
他们穿着耐克阿迪
上班就要迟到了
他们很着急
我那可怜的吉普车
很久没爬山也没过河
他在这个城市里
过的很压抑
虽然他什么都没说
但我知道他很难过
我悄悄的许下愿望
带他去蒙古国
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 我的理想
就是这样渡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难道说 60岁后再去寻找
我想要的自由
一年一年飞逝而去
还是那一点点小积蓄
我喜欢的好多东西还是买不起
生活总麻烦不断
到现在我还没习惯
都说钱是王八蛋
可长的真好看
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 我的理想
就是这样渡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难道说 60岁后
再去寻找我想要的自由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活着
我不想这样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 我的理想
就是这样渡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难道说 60岁后
再去寻找我想要的自由
其实我也常跟自己说
人要学会知足而常乐
可万事都一笑而过
还有什么意思呢
拓展资料:
创作背景
《活着》,可以说是郝云之前的大热金曲《结了》的第二部。两首歌虽然讨论的是完全不同的话题,但是在歌曲的调性和气质上确有互通之处。
同样是一把吉他,一篇犀利却不见尖锐的歌词,简单轻松的氛围让听者在旋律之外依然有一份思考。
但《活着》与《结了》的不同之处在于,郝云经过近三年的沉淀在创作上愈发成熟,无论是旋律的严谨抑或是歌词的深度方面都多了一份更细腻的技巧。
虽说在创作技巧上愈发成熟,但作品本身的“草根化、生活化”的气质却并没有改变,郝云依旧保持着“都市行者”的姿态。
透过自己的感触试图触及社会生活的现状,期望用自己的吉他为更多挣扎在“匆忙生活节奏”中的年轻人带来一些诙谐的安慰和理解
获奖记录:
1.第十四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最佳摇滚艺人提名
2.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最佳创作男歌手奖
二、余华《活着》明明描写了很多死亡,为何要取名活着?
余华的活着这一部作品,明明描述了很多的死亡,但是取了这个名字也是有深意的,只有接触了死亡以后,才能够想着一直的努力活着。
在余华的《活着》当中,主人公经历了很多次亲人的死亡,最后就只剩下自己和一头老黄牛了。而余华之所以会给这本描写了很多次死亡的书取名为《活着》就是因为这本书讲的是:福贵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杯具之后,在见证了这么多的死亡之后,依旧坚强的活着。
我相信,每一个读了《活着》这本书的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悲情,尤其是对其中的主人公富贵,从一开始的衣食无忧的小地主,最后到和黄牛相伴的小老头。可是就是这样一本描写杯具的小说却叫做《活着》,可能这正是如同余华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活着。人要有希望才不至于绝望。
年轻之时的福贵是地主的儿子,整天就是去赌城霍霍,最后败光了家产,连自己的老父亲也被活活气死。可是等他看明白了之后,有回心转意的想法之后却被抓去当了壮丁,最后九死一生的回到了家中。可是此时自己的母亲去世了,虽然妻子还留在家中,也有一儿一女,但是女儿却变成了一个哑巴。
而生活的接连打击从这时才刚开始,先是妻子生病从此只能卧病在床,之后医院为了救县长夫人,活生生的将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在了手术台上。后来福贵的女儿好不容易嫁给了一个忠厚的二喜,但是女儿难产死在了手术台上,二喜也比水泥板压死,最后还有一个外孙也被豆子撑死了,至此就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
可以说福贵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所有亲人相继离去,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忍受福贵所经历的这种悲伤。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离世来表达小说的标题《活着》,让福贵的活着来使亲人等到死亡更加深刻。
三、余华简介_活着 余华简介_余华《活着》简介
余华——杰出当代作家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 杭州, 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 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 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 股文 *** 流,评论界称之为“先 锋文学”。 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 门远行》《古典爱情》《战栗》 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 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 文论及音乐评论。余华的早期小说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 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 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 之中。正如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活着》?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 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样,而是今后我们怎 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学会在苦难中锻炼和 忍受。人生漫长也短暂,但不要嫌过程太 坎坷,因为只有历经磨难获得的胜利才更 让人懂得珍惜!《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 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 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 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 觉。
“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 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 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 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 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余华生 命 之 歌活 着故事简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 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 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 *** 部 队抓了壮丁,后被 *** 所俘虏,回到家 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余华简介,妻子家珍含辛 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 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 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 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 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 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小说的特色一 :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 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 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 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 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 立的品格和地位。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 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 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二.突显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贵一 生中多种身份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他都有 自己的语言,如在当少爷时,他对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这 样说话:“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对教训自己的爹 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 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这些语言是大逆不 道的、是粗俗的。但却很符合福贵当时少爷的身份,塑 造出福贵年轻时不思进取、浪荡不羁的形象。等到家 产输光,自己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时,他的语言发生了很 大变化,对赢光自己家产而成为地主的龙二说话点头哈 腰且一口一个“龙老爷”,这样的形态和语言让一个卑 微的佃户形象跃然纸上。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塑 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典型形象的典型性 格。三.细节处打动人心余华是善于细节描写的作家,《活着》中多处细节的描写表达 了人物细腻的感情,有庆每天光脚拿着鞋跑去上学,为的是怕母亲 做鞋太累;福贵在送凤霞回去的半路上又折回来,为的是不舍;二喜 宁可自己去喂饱蚊子,为的是怕凤霞被叮咬;家珍遭到打骂,在爹爹 的账房前哭泣,却怀着身孕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为的是不让爹爹 操心;苦根在知道二喜死后,仍然嚷着要爹爹领他回家,为的是不知 道死的含义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辛酸泪下。
即使是只出现了几 次的福贵的父母也因细节而鲜活。福贵的爹让他肩挑三担铜钱而 不是换成银元去城里还债,为的是让他知道生活的苦;福贵的娘用 朴素的人生观“只要活着,穷点也不怕”做着家庭的精神支柱。相 比福贵年轻时的花天酒地,这种辛苦但充满感动的生活,才算真正 地活着。这些俯拾皆是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内心和深层意识,发掘 起了读者真正的感动。四.彰显主题福贵回忆式的叙述充满了温情,余华在作品中对福贵的措辞选取的是 最简洁、最朴实的。“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 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 的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故事中 接连不断的苦难和死亡在福贵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但这样的叙 述却使得故事本身的情感冲击力获得了空前的加强,把苦难和温情的主题 向读者展露无遗。余华对苦难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表达的,区 别于前期作品的揭露和批判,在《活着》中,余华展示的是一种高尚:“对一 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余 华称《活着》是一部高尚的作品,在于他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生命之 间的友情以及一个人如何去不死。
对于如此沉重的话题和如此重大的苦 难,余华让作品中的叙述者用平静得几乎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述说,苦难是 在一种达观知足的状态下承受下来的,这样用温情来表达苦难的语言让读 者感受到一种亲切,一种领悟以及这样的一种静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 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 着黑夜的来临。”《活着》整体上的叙述风格和叙事语言很好的表现了 作品苦难和温情的主题。小说给人的启示活着,还是死去?这是历代哲人们在对生命本原性探索 过程中留给人类的思索。《活着》回归于 简单和平实余华简介,通过对生命与死亡的解构, 对苦难的还原,向我们展示了“活着”的 前景: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仅此而已。谢谢大家!——马郁、陈欢欢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活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活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