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为什么叫大宝,东吴被低估的名将徐盛,他最后什么结局?

好评语录 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徐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盛为什么叫大宝,东吴被低估的名将徐盛,他最后什么结局?

文章目录:

  1. 徐盛为什么叫大宝
  2. 东吴被低估的名将徐盛,他最后什么结局?
  3. 徐盛:东吴被低估的名将,他最后什么结局?

一、徐盛为什么叫大宝

徐盛叫大宝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出色表现。

徐盛之所以被称为“大宝”,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出色表现。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徐盛在战争中曾经多次勇冠三军,斩将搴旗,为吴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徐盛率领吴军勇猛作战,成功地拦截了曹操的援军,为吴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徐盛还曾经率领吴军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的军队,夺取了刘备的黄忠,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多次取得胜利,为吴国在蜀汉边境地区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因此,徐盛在吴国军队中被尊称为“大宝”,以表彰他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出色表现和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徐盛的个人简介

徐盛,字伯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他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却因为其勇猛善战,成为了吴国军队中的一名将领。在吴国的历次战争中,徐盛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谋,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徐盛在战争中曾经多次勇冠三军,斩将搴旗,为吴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徐盛还曾经率领吴军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的军队,夺取了刘备的黄忠,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多次取得胜利,为吴国在蜀汉边境地区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徐盛

二、东吴被低估的名将徐盛,他最后什么结局?

 徐盛年轻时,以勇气闻名。孙权统事后,任用徐盛为别部司马,让他率军五百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抵挡黄祖。黄祖的儿子黄射带了数千人进攻徐盛,徐盛当时还没有两百人,也就是说,带领一百多人,杀伤黄射一千多人,然后主动开城出击,将黄射数千人打的落花流水,黄射吓得从此不敢再来进犯。

他最后是被人杀死了。他被皇帝派去征战沙场。因为被陷害,所以被掳走了。最后英勇献身。

他最后的结局就是病死的,可以说他一生的功绩都是比较好的,而且也打了很多的胜仗。

他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官位很高。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人。在汉末因战乱客居在江东,在孙权所设的招贤馆内备职,从而就开始了辅佐孙权的生涯。他因抗击过黄祖,之后因功被升官。在孙权对外抗战时,多次为孙权出谋划策,击退了很多次敌军的侵入,让他也官至将军之位,只是可能功劳过去太盛,也让很多人对他不是很喜好,更让主公对他持有怀疑心。但也算是安稳过了一生,在黄武年间,他因病去世,官爵由儿子继承。

他 曾多次以少胜多。

年轻时的徐盛,以勇气闻名。在孙权统事期间,徐盛官为司马,孙权让其带领五百兵马守柴桑,抵挡黄祖的攻击。而黄祖这方人数达数千人,来攻击。而徐盛就只区区的两百多人驻守,人数悬殊差还是有点大了。而徐盛却根本不害怕,带着这些人杀伤黄射的千多人,把这千多人打得落花流水,而黄射也在这次战争中吓到了,再也不敢前来攻击了。这件事是在《三国志》里有祥细记载了!不得不说徐盛的勇气和胆量绝对是很大了。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对他来说有很多次了。

 他献计退敌,不费兵力。

在公元224年时,魏文帝率领大军南征,想渡过长江攻打围城。徐盛就献计在建业周边围起围栏,制造篱笆,还设下假楼,并在江中还备有多艘船只。对于这样的建议,别的大臣觉得是多此一举,但徐盛依旧把这些做到了位。当曹丕大军到达广陵时,看到数百里的围栏,还有江中的船只,以为是军中驻守严密,不敢轻易攻击,只好引军退回,这样徐盛的计谋说起来是非常成功了,不费兵力就把敌军的进攻给退了。

这个不被人看好的名将,却做出了常人无法达到的功绩。

三、徐盛:东吴被低估的名将,他最后什么结局?

这个人是徐盛。徐盛虽然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但是,其存在感似乎很低,也经常被人们低估,名不见经传,尤其是在演义中,几乎被湮没无闻,但在正史中,徐盛的战绩非常突出,表现很出色,绝对是一名优秀的将才。

徐盛年轻时,以勇气闻名。孙权统事后,任用徐盛为别部司马,让他率军五百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抵挡黄祖。黄祖的儿子黄射带了数千人进攻徐盛,徐盛当时还没有两百人,也就是说,带领一百多人,杀伤黄射一千多人,然后主动开城出击,将黄射数千人打的落花流水,黄射吓得从此不敢再来进犯。

《三国志 徐盛传》记载: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下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馀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射遂绝迹不复为寇。

徐盛带一百多人,抵挡敌军几千人,杀伤一千多人,以一当百,这战绩是不俗的。足以证明徐盛能守能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出兵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徐盛跟随孙权抵挡,当时,吴军的战船被大风吹到敌军岸边,诸将都非常恐惧,没人敢出战,只有徐盛带兵上岸,奋力杀敌,敌军溃败逃走,死伤甚多,风停后,徐盛撤回,受到孙权称赞。

《三国志 徐盛传》记载: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此战,徐盛的勇气可嘉,战斗力也可圈可点,在敌人的地盘上能横冲直撞,取得大胜,难能可贵。

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休带兵出洞口,进攻吴军,徐盛和吕范等人抵挡,吴军因为遇到大风,船上很多士卒死伤,曹休派兵进攻徐盛,徐盛以少敌多,曹休没有占到一点便宜。

《三国志 徐盛传》记载:曹休出洞口,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风,船人多丧,盛收馀兵,与休夹江。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

徐盛在这一战中,几乎是力挽狂澜,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挡住了曹休大军。

吴黄武三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亲率大军南征,企图渡过长江。徐盛献计,从建业(今南京,吴国都城)筑起围栏,围栏上设下假楼稻草人,在江面设置浮船,以做疑兵。别人都认为没什么用,白费力气,但是,曹丕看到这么多围栏和“士兵”,竟然吓得退军了。曹丕感叹说,孙权果然有人才,现在根本不可能吞掉东吴啊!

《三国志 徐盛传》记载: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

除此之外,徐盛还很有骨气,孙权向曹丕称臣的时候,当魏国的使者邢贞来到,颐指气使,孙权低声下气的时候,徐盛非常气愤,对身边的同僚说,我们不能奋力杀敌,为国家吞并许昌、洛阳、巴蜀,反而让主公和这个邢贞结盟,简直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说完大哭。

连魏国的使者都感叹说,江东有这样的人物,不会久居人下啊!

徐盛的战绩非常突出,能攻能守,可以说是全能型的将才,如果单论军事才能,徐盛绝对超过了甘宁和周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