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是谁 明朝建文帝是谁,建文帝是谁

好评图片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文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建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建文帝是谁 明朝建文帝是谁,建文帝是谁

文章目录:

  1. 建文帝是谁 明朝建文帝是谁
  2. 建文帝是谁
  3. 明惠宗朱允炆在位期间的年号是什么?
  4. 建文帝下落之谜

一、建文帝是谁 明朝建文帝是谁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他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其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在朱标病逝后,朱允炆被明太祖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元璋驾崩后,时年21岁的朱允炆继位为帝,年号建文。

在位期间,他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并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厉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其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二、建文帝是谁

朱元璋之后是谁继承了皇位?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2年朱标因风寒病逝,同年9月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去世,30日朱允炆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的孝心

朱允炆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跟他的孝心感动朱元璋有直接关系。父亲朱标重病后,他是日夜不离的照顾。父亲病逝,他更是在守丧期间,过度悲伤,身体柳泣花啼,憔悴的只能依靠拄杖,才能勉强站立。朱元璋为此感叹其:纯孝。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为皇太孙。

——《明史》

朱允炆治国观念

朱允炆跟朱元璋的治国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差,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的朱允炆,跟父亲朱标一样性情仁厚,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是持有反对意见。跟随父亲学习处理国事之时,朱允炆还曾对大明律中他认为过分严苛的条文提出修改意见。

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明史》

朱允炆登基后,基本执行着自己的“仁政”观点,减免田租、释放囚徒在第一个执政之年就落地,并取的显著成绩,监狱中关的人较洪武治下减少三成,赢得“天下莫不颂德”。

“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明史》

“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

——《明史·刑法二》

总结:朱允炆作为朱元璋之后的大明皇位继承者,参考施政方针是位守成仁君,对因朱元璋高压治国给明朝带来的负面反馈,有着积极的调和作用,假如没有靖难之役,大概率会成为创造出文景之治这样盛世的明君。

参考资料:朱元璋之后是谁继承了皇位

三、明惠宗朱允炆在位期间的年号是什么?

明惠宗朱允炆在位期间的年号是建文,在位有4年的时间。

明惠宗朱允炆在位期间的年号为建文,故后世喜欢称他为建文帝。

建文,是明朝第二个年号,从公元1399年到1402年,共存在四年。

建,有建立、设立、首倡的意思;文,就是文治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首倡文治的意思。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通过武力夺取天下,并建年号洪武。明太祖在位期间实行高压统治,杀人无数,并且制造了许多冤案。而建文帝建年号为建文,说明他要一改明太祖高压统治,要建立文治盛世,从而获得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支持,有利于维护他的统治。

一武一文,一松一弛,相得益彰。

不过到了建文四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终于获得成功,登上帝位,他下诏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朱棣废除建文年号,就是废除朱允炆皇帝的合法化,为自己夺取最高权力合法化服务,这一点可谓杀人诛心。

不过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建文帝被后代皇帝所认可。

终明一代,建文帝没有庙号,到了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上建文帝庙号为惠宗,所以建文帝又称为明惠宗。

建文帝为朱元璋之孙、朱标次子,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二十一岁即位,由于仁弱腼腆,没有治国经验,他任用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为心腹,实行削藩政策,逐一废黜周王朱橚(1361—1425年)、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齐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50年),但最终导致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造反。

建文帝派遣几十万大军参与平定燕王朱棣的反叛,虽然实力占优,但是建文帝下诏前线不准伤害朱棣,使前线将领有所顾虑,无法安心平叛,导致大军多次被击败,平叛事业久而无功。

建文四年,朱棣选择孤军深入,直捣京师,一举获得成功,建文帝烧毁皇宫,下落不明。

关于建文帝的结局,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烧毁皇宫时已被烧死;二是逃出皇宫,出家为僧。

虽然建文帝在位时间较短,但他一改明太祖的高压统治,纠正大量冤案,并采取有利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对大明王朝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他继位不久,地位还没有稳固,就开始实行削藩政策,导致燕王朱棣造反,可谓操之过急。而在平叛过程中又下达奇葩的诏书,导致前线将领无法全力平叛,最终导致平叛失败,自己也丢掉了皇位。

四、建文帝下落之谜

  第一个是“阖宫自焚”说。很多的史料记载以及正统的官修史书都采用这个说法。《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他的嫔妃们也大多投火而死,一片惨烈景象。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从灰烬中找到一具烧焦且面目全非的尸体,朱棣虽然怀疑尸体的真假,但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得在即位后,以天子之礼安葬了这具尸体。但是,这种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前后矛盾。就连后来的明朝皇帝也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比如史书中记载说朱棣以天子之礼安葬了那具尸体,但葬在何处却没有记载;被烧焦的尸体分不清男女,有人怀疑是皇后,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楚;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在发现那具烧焦的尸体时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清君侧”,并不是为了当皇帝。但后来他却又多方苦心寻找朱允文的下落,前后矛盾,不得不让人怀疑。  

    第二个是“出亡为僧”说。万历二年十月,2岁的神宗曾向首辅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这种说法认为:朱棣陈兵南京城外时,朱允炆本想求和,但是朱棣没有答应。朱允文知道破城后,不但会受辱,还难免一死,于是就想自杀,被身边人拦住了。这时一个老太监告诉他说:“太祖临驾崩时,留下一个铁箱子,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让我在您将临大难时交给您。”朱允炆一听,急忙命人抬出箱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三张上面写好了三个名字的度牒,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刀和遗书一封。按照遗书所示,朱允炆剃了头,换上僧衣,带着九个人来到太平门内的鬼门。鬼门是内城的一扇小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一行出了鬼门,只见水道上停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老僧,老僧向朱允炆叩首称万岁,快速带他们君臣一行上船。于是建文帝便削发为僧,像朱元璋当年一样,当和尚云游四方去了。

  朱允炆失踪后,急坏了刚即位的朱棣,他在有生之年不断派人四处寻找,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有寻找朱允文的目的。他还专门派户科给事中胡分在穷山僻壤、市井城镇搜寻了6年之久。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一行,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二是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北京西山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宫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四是江苏吴县说。胡分在民间秘访了6年之久,在朱棣临终前一年的一个晚上,忽听胡分求见,于是朱棣在卧室中单独如见胡,胡报告说已经访到建文帝,说他确实削发为僧了,躲藏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内,已经一心向佛,无意复位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将已经老了的朱允文接到宫中养老。《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423年病殒于此,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五是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六是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笔者注意到金陵晚报的报道: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文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