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指的是那个国家的,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

好评语录 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苏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军指的是那个国家的,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

文章目录:

  1. 苏军指的是那个国家的
  2.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

一、苏军指的是那个国家的

苏军指的是前苏联的军队。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文缩写:СССР),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

现分成以下15个国家。

东斯拉夫三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

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中亚五国: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摩尔达维亚

前苏联

当时的苏联

二、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

E人海战术

A: 大纵深战役理论

这个理论就是在二战前苏军提出的,并在战争中运用的.

苏军的10次突击就完全是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典型代表.

A,祥见《兵器》2007年7月号《钢铁雄师的灵魂——闪击战和大纵深突击的异同》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成功运用的军事战略理论是大纵深战役理论。

在大纵深战略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它们构成了大纵深理论的核心内容。突破敌人的防御是大纵深战役的前提,没有突破的完成就谈不上纵深进攻。

 当德军面对苏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时,往往在苏军进攻之前将部队从前沿撤至纵深,以避免苏军炮火和空中力量的杀伤,然后有组织的进行反冲击,阻止苏军的进攻。

扩展资料:

在具体应用上,苏军装甲部队既不用于法军零散坦克搭配步兵,也不同于德军绝不迁就步兵,苏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既承认装甲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巨大作用。

在进攻时,苏军将装甲兵分为近战和远战两种,近战即直接支援步兵进行突击的坦克,远战即由坦克军组成的坦克集群,用于突破后扩大战果。

选A

纵深作战

[ 转自铁血社区 ]

1929年,苏联红军的作战观点,即纵深作战理论,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两部作品是1929年的野战条令(PU29)和更为重要的V.K.特里安达非洛夫中将的《现代军做作战本质》一书。纵深作战的目的是突破敌人所有的战术防线,并推进到大约10-15公里的纵深。特里安达非洛夫认为,只有对敌人的前线和整个战术阵地的纵深同时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突破敌军防线,并使机动行为变成作战行动。

为了达成快速突破,在大刀阔斧的攻击行动中,纵深作战将在前方和后方同时展开,远距离的炮兵和空袭部队将对敌军后方发起攻击,由各军兵种组成的纵深配置的作战梯队将对敌军前沿阵地发起攻击。

纵深作战与装甲部队

特里安达非洛夫著作的意义在于,阐述了大规模坦克编队在未来战争中的潜在影响。1930年,苏联正式组织了一个实验性装甲旅,由K.B.卡里诺夫斯基任指挥官。最初,该旅由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侦察营组成,总共有60辆MS1坦克和32辆T27轻型坦克。到了1932年,苏联又组建了四个加强团和几个地方性坦克营。这些新坦克部队的组建部分归功于1931年的大规模坦克发展计划,苏联调整了工业方向,以便组建特里安达非洛夫和M.N.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所倡议的大规模坦克部队。

1932年,红军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根据其建议,1932年秋,苏联决定组建第11和第45机械化军。每个军包括T26坦克机械化旅(包括三个坦克营、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和一个高射炮连)、一个步兵旅以及军直部队(包括一个侦察营、一个工兵营、一个火焰喷射器营、一个高射炮营、一个交通管制连和一个技术供应基地)。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编制大体上与德国装甲师的编制相似,但第一个德国装甲师直到1935年才组建①。

与纵深作战理论相对应,红军的坦克分为三类:NPP(步兵支援型)、DPP(远距离步兵支援型)和DD(远距离行动/使用型)。这三类坦克的定义不是根据他们行动的距离来确定的,而是根据突破敌人整个防御的纵深行动所赋予他们的特定战术任务来确定的。

[ 转自铁血社区 ]

NPP坦克主要用于为步兵清扫道路,使步兵能够通过敌人的一线防御,最终实现突破。其主要任务包括压碎炮火准备后仍然没有被切断的带刺铁丝网,摧毁敌人火力点和坦克,同时还用于协助击退敌人反突击。实验证明,要成功地对1公里范围的前线发起攻击,需要15-16辆NPP坦克,在炮兵密集弹幕攻击之后,这些坦克一般以15-30米的间隔向前推进。

步兵将在坦克之后100米的范围内跟进,以进一步扫荡敌人阵地,如果坦克遇到障碍物或无法对付的防御时,步兵将在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向前推进并攻击敌人。一旦敌人被消灭或工兵修好了通过障碍物的通道,在炮兵攻击过后NPP坦克将恢复其攻击尖兵的位置。这些战术1929年在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首次使用,并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DPP梯队坦克的任务是支援第2梯队步兵继续突破敌人的纵深阵地。它们与步兵和炮兵配合的战术模式与NPP类坦克一样。DPP坦克群的任务还包括在步兵之前找出并摧毁敌人纵深的炮兵阵地,摧毁敌人预备队以阻止其支援前沿阵地等。DD坦克将用于支援那些遂行突破作战最后阶段的部队。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的T26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主要用于承担NPP和DPP任务。2战爆发时,这些坦克被较为强大的KV1和KV2重型坦克替代。随着战争的推进,又引进了更加强大的KV85、IS1和IS2坦克以及重装的SU122/152和ISU122/152自行火炮。而早期的BT系列和以后的T34系列坦克则根据实际情况在主要承担DD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NPP和DPP任务。②

纵深战役

纵深作战思想在1936年的野战条令(PU36)中定型。尽管这些思想在肃反中被禁止,但是PU36在战争中又作为1944年野战条令复活,为大战后期红军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转自铁血社区 ]

纵深作战只是战役的开始阶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使用优势兵力突破敌人前线防御,从而歼灭敌人兵力。下一个关键的阶段是向敌人后方发起攻击,在广泛区域内对敌人实施决定性打击。这一概念,即纵深战役,是基于红军对现代大规模军队是系统化运作这一认识之上的,这一系统发挥功能及完成任务的能力要依靠前后方的有效协作。如果能够切断敌人前线作战部队与其后方司令部、供应线和预备队的联系,那么前线部队就将丧失作战能力。所以说,纵深作战和纵深战役属于一个大范畴下的两种概念:纵深作战强调对敌人兵力实施合围并实施物理上的摧毁以达到突破敌人前线的目的;纵深战役旨在更深层次破坏或瘫痪敌人的组织、指挥和控制,达到“战役打击”的效果。红军得出结论认为,遭受“战役打击”的敌人更容易被各个击破,因为他们无法组织大规模抵抗。

纵深战役概念与德军大规模进攻作战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相似,都是大规模使用装甲机械化部队实施突破作战,但是两者的指导思想有着根本不同。在更多的情况下,德军是利用新技术实施传统的包围作战,而后歼灭敌人兵力(这一特点在战争中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1941年的历次交战就是典型例子,而库尔斯克战役时,这种两翼包抄意图表现得尤其明显,结果企图继续玩老花样的德军终于被苏军识破手段,吃了大苦头)。就是说,德军作战强调的是“击毁效应”,而苏军强调“瘫痪效应”。但是从瘫痪效应上来讲,法国战役的瘫痪效应也很明显,但是德军突击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从侧翼包抄比利时境内的联军,攻击的目的仍然是“击毁”,而“瘫痪”只是装甲突击产生的副作用而已,不过这种副作用却成为了最致命的武器,与纵深战役理论不谋而合。

言归正传。在实施纵深战役时,为产生最大的战术和战役打击效果,红军制定了四种作战梯队:牵制部队、打击部队、推进部队、空降梯队的使用程序,这四种作战梯队将互相作用并同时发起攻击。牵制部队将敌人牵制于整个前线,而与此同时,打击部队——与NPP、DPP和DD坦克群一起——将纵深突破敌人整个战术防御。

这就是纵深作战,其目标是为推进梯队和空降梯队实施纵深战役创造条件。推进梯队将以大规模坦克、机械化和骑兵编队向敌人后方纵深高速推进。空降梯队将在装甲部队之前在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作战,以增强“战役打击”的效果。

注释:①德国装甲师1939年编制:

步兵旅 :步兵团下辖步兵营2个,摩托化营1个

[ 转自铁血社区 ]

装甲旅下辖装甲团2个,每团辖装甲营2个

炮兵团: 下辖炮兵营2个

侦察营 反坦克营 工兵营 通信营 师后勤单位

②红军部队在突破敌人防御阵地时,坦克骑兵(搭乘坦克步兵)通常在坦克掩护下跟进,但是在实施坦克突破之前,需要坦克骑兵压制敌人反坦克阵地,这种行动通常造成坦克骑兵的重大伤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