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fēng zheng]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风筝原来叫纸鸢出现在古代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改名叫风筝?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风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风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风筝[fēng zheng]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风筝 [fēng zheng]
[风筝]基本解释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风筝]详细解释
- 玩具。通常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绢而成,用长线系之,能乘风高飞。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 五代 汉 李业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红楼梦》第七十回:“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
- 悬挂在殿阁塔檐下的金属片,风起作声。又称“鐡马”。
唐 李白 《登瓦官阁》诗:“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风筝诗》:“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
[风筝]百科解释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更多→ 风筝
[风筝]英文翻译
kite
[风筝]近义词
纸鸢[风筝]相关词语
风声 纸鸢 功勋 看风 绝路 鹞子 悬崖 深海[风筝]相关搜寻
风筝 风筝的筝组词 断线风筝 什么什么的风筝 线断风筝 什么什么风筝成语 风筝的筝咋写
二、风筝原来叫纸鸢出现在古代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改名叫风筝?
古代把风筝曾叫做“纸鹞”或“纸鸢”,是因为风筝最早的造型是用绢或纸做成鹰,放飞时真的像一雄鹰在空中翱翔呢!香港现仍有“纸鸢”叫法,显然是来自古语。古时候,风筝的形状各异,但多半为燕子型。
风筝又称纸鸢,也有人称鹞子,古书上有“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云”和“ 公输般变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说明风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无论是工艺造型,还是艺术特色,都充分表现了人们的艺术情趣和美好向往,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生活气息。
起风的时节,就会看见天空中有五彩斑斓的绚丽颜色随风起舞,现代人们习惯称其为“风筝”,其实如果它们只是在天空寂静无声的飞翔,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更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纸鸢”——风筝的前身。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这样看来我们日常放飞的风筝大多都是“只见其型,未闻其声”,不得不归因于现代人的动手能力远不及古人,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另据《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纸鸢”于唐代(618-907)转化为娱乐活动,儿童放纸鸢开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从五代(907-960)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作风筝了。
风筝在古代除了有通信和娱乐的功用外,还是祈福、吉祥的文化符号,把喜庆的颜色、图案、形状放向天空,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寇准作诗《纸鸢》云:“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可见,风筝是集工艺、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休闲项目,是不是非常想体验一下呢,那就快来参加“初行家庭游定制”机构在2018.11.11组织的“武汉最美乡村小朱湾创意亲子传统纸鸢手工活动”吧,从风筝的制作到放飞,既能培养动手能力,也增进家庭成员间合作互动氛围,享受在天空下奔跑,在和风中嬉戏的乐趣。
三、风筝为什么叫风筝?——你知道吗?
风筝,亦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闽南语称风吹.古代称之为“鹞”,北方谓之“鸢”.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现代以风筝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起源与分类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1].《韩非子》记载中木鸢的发明者不是鲁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为春秋战国时的哲人,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2].意思是说墨子曾就研究试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将其放飞并使其成功飞起,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木鸢”(或“木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释义的木鸢发明者也是“墨翟”[3].而《墨子》中记载鲁班发明的“木鹊”比墨子的“木鸢”更加精巧:“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4].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才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称为“纸鸢”.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取得了成功.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5].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来源请求]. 中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立体(筒形)等几类,按地域和风格又分为潍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特色的风筝.全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在山东的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举办风筝会,2005年还有举办风筝锦标赛.
2 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十一》
3 见《康熙字典》“鸢”字释义
4 见《墨子·卷十三·鲁问·二十一》
5 (唐)高承《事物纪原》:“纸鸢其制不一,上可悬灯,又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风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风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