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dào páo]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道袍(道教传统服饰)详细资料大全
道袍 [dào páo] [道袍]基本解释 道士穿的袍子 [道袍]详细解释 古代家居常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袍子。《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翟管家 出来,穿着凉鞋浄袜,丝绢道袍。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道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道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道袍[dào páo]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道袍 [dào páo]
[道袍]基本解释
道士穿的袍子
[道袍]详细解释
- 古代家居常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袍子。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翟管家 出来,穿着凉鞋浄袜,丝绢掘喊洞道袍。”《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身穿一件青布厚棉道袍,脚下踏着暖鞋。”参见“ 道衣 ”。
- 僧道穿的袍服。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 吕申公 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容。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禅寺,随僧斋粥,谈说理情,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孤吟》:“副末毡巾道袍,扮老赞礼上。”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渗大“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
[道袍]百科解释
服装形式之一,道袍因道士常穿此类服饰故而得判枯名道袍。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道教道袍承传有序从未断代为道袍之正宗。 更多→ 道袍
[道袍]英文翻译
Taoist priest's robe
[道袍]相关词语
襴衫 儒服 三清 道教 符箓 三尸 襜褕 襦裙 直掇 太极 行衣 裋褐[道袍]相关搜寻
裰领道袍 衬道袍
二、道袍(道教传统服饰)详细资料大全
道袍。有两困闷种含义,一种源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古人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一种则是道教服饰。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道教道袍承传有序从未断代为道袍之正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道袍
- 外文名 :daopao
- 起源年代 :汉代
- 释义1 :古人居家时的外衣
- 释义2 :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
简介
此类服装皆为道士或者信道之人所穿故名道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早饭都吃过了,方才起身,把道袍、鞋、袜慢慢的逐件搬将出来,无非要延挨时刻,误其美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烦劳了列位,做两件道袍穿穿,也见小肆中薄意。」《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袍定型。 道袍是明代极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种便服,在明代由于道教为国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比把道袍当做日常穿着的主要服饰之一。道袍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缀有白色的护领,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一片内摆,打褶后缝在后襟里侧。道袍在明代的时候非常流行。几乎就是读书人的“标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叫这种衣服叫道袍,因为读书人懂得的道理多。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仿尺掘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 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褐即今所说的道袍。类别
道袍是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道袍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著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穿道袍系大带,戴幅巾的明代士人 花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备核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著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著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现代道教的“道袍”作为宗教服饰,虽与世俗社会的传统服饰道袍同源,但由于部分结构有所区别(如三清领、内摆结构等),因此两者不能等同 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 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绣云霞花纹的短披风,已于元代之后消失),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结构
道袍 形制为通裁制(上下通直,不别衣裳),直领,右衽大襟,内襟多为直领断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 领子常镶白色或素色护领,收袖口,以系带系结,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暗摆”。特点
其一是“不与俗移”,也就是说不管社会上的人穿什么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变,这其实也是道士特立独行的人格的表现; 其二是“不异服”,穿的都是黄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汉族服饰, *** 其他的服饰。所以道教服饰千百年来,其实变动是不大的。 虽满清剃发易服,而道士以方外得以幸免,而汉人衣冠亦藉僧道之徒,得以留存至今。这也是道教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颜色
《明史·舆服志》云:“道士,常服青。”《清规玄妙》云:“凡全真服色,惟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以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可见道家选择青色作为常服颜色,是有其根据的。 《三才图会》所载衣服之形制 传统汉族服饰中道袍与俗人所穿长袍在形制上差别并不大 范仲淹道服赞 赞云: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住。华骨之庭,可以步武。岂无青紫,宠为辱主。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 明 孔府旧藏 蓝色暗花纱单袍身长143厘米,通袖长236厘米,孔府传世服饰,现藏孔府文物档案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