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水战,古代水战有哪几种模式?为什么冷兵器不带不宜水战?
古代著名水战有:1. 楚灭吴:《左转》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这是目前史料中可见的最早的一次水战,发生于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当年楚国攻打吴国的时候就是走水路。
大家好,今天小编在百度知道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古代著名水战
古代著名水战有三国孙刘联军对的赤壁之战、南宋对金的黄天荡之战、元末对陈友谅的坦岩消鄱阳让知湖之战,其中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枣败大的水战,也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
古代著名水战有:
1. 楚灭吴:《左转》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这是目前史料中可见的最早的一次水战,发生于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当年楚国攻打吴国的时候就是走水路。
2. 齐吴海战: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海战发生于公元前485年,当时吴国派大夫徐承率领舟师,经邗沟北上进攻山东半岛的齐国,实行远途奔袭,拦腰截击,双方在今天青岛胶南琅琊台附近海面展开海战,最终吴国战败。
3. 越吴水战:吴国跟齐国打水仗的同时,越王勾践已经积蓄了很久的力量,也拥有了一支水军,公元前482年,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进攻,其中水军部队有二三百艘战船,从海上沿着淮河进入吴国,为了切断吴国的退路,并且在淮河里削弱吴国水师力量。
4. 楼船打败汉水之寇:西汉汉武帝时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统领水军主力,先后平定南越、朝鲜。
5.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乘势向江南进军,一举夺占荆州。曹军总兵力达23万号称83万。孙刘联军兵力仅5万,曹军兵多,陆军虽是精锐,难以发挥作用,孙刘联军将重心放在水战上,通过水战阻止曹军前进,最后火攻败辩扮伍曹军。
6. 完颜宗弼(金兀术)攻宋之战:公元1129年,完颜宗弼率兵南下,连破建康、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乘船逃往海上,才免缺山于被擒。金兵在一番抢掠后,1130年二月,宗弼沿运河北还,至镇江,遭到宋将韩世忠的阻截。双方发生激战,金兵败退进入黄天荡后,彻底被堵住去路,双方相携或峙48日。宗弼军循老鹳河故道,一夜开凿一条三十里长的大渠,才得以逃脱。
以上列举的只是古代著名水战的一部分,其他还有许多没有列举到的水战,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战也在不断进步和变化。
二、古代水战有哪几种模式?为什么冷兵器不带不宜水战?
为什么冷兵器不带不宜水战?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回顾中国历史,着眼古代战争,几千年来,有史记载的大小战役可谓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战法也是多种多样,最不可取得当属“水战”。
人类自古以来就生长在陆地上,对陆地环境是最为熟悉,而对大江大河的水上环境则相对陌生,所以在冷兵器时代,选择水上作战也是最不合理,成本较高的一种选择。
水战,最重要的设备就是战船,再辅之以弓箭,才能给对方造成杀伤。冷兵器时代的水战有以下三种交战模式:
第一、战船直接相撞,造成对方船只的损毁和士兵的直接短兵相接。
第二、战船贴近,近身作战
第三、战船相隔一定距离,用弓箭及抛投武器作战
其实不管用哪种方式的水上作行肆战,其灵活圆带帆性都比较差,而且给对方的打击也不会太大,因为士兵在各自的船上,都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顶多就是靠乱箭射向对方,但是对方也可以用盾牌或者依靠战船上的防护板作掩护。同时对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还击。
在冷兵器时代,水上作战有许多的弱点,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作战方式。
其实如果作战双方相隔一条大江大河,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天然屏障,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防护带。如果是防守的一方,完全可以凭借河流做防守,在退后河流一段距离安营扎寨,多筑高台。若敌军前来渡河挑战,就用火箭伺候,敌军战船若不能登岸的话,也就只有当活靶子的份,而且船大,转身也慢,多半是首创而归。如果是想要进攻,也可以将营在寨里河岸远一点的选择一个有利地势安营扎寨诱敌深入,然后利用地势和预先的埋伏准备,对被引诱过来的敌军实施包围打击,岂不是更能取胜橘雹。还能依靠河流对来犯的敌军起到截断其归路的作用,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可以更好的打击敌军,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来打击敌军,提高胜算,减少伤亡。而水上正面作战,其实样样都是两败俱伤,彼此都可以打击毁灭对方的战船。
所以,在火药运用以前的冷兵器时代,水上作战,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也是众多军事家所摈弃的作战方式!
三、鄱阳湖之战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水战
鄱阳湖之战
中国古代历史上
最大的水战
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袜锋哪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
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
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余人。
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
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
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大将见大势已去,基茄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
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陈友谅失败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告码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鄱阳湖之战的意义
朱陈之战的关键战役鄱阳湖水战直接导致决战阶段结束,它本身是导致明王朝建立的一系列发展中的关键性事件。
陈友谅之死和他的大部分舰队的被毁或被俘,使朱元璋取得了他在1362年的挫折中未曾得到的完全的胜利。在此以前,明军一直在与在事实上或潜力上占优势的汉军作战,同时还要对付东面吴军进攻的危险。
眼下,由于陈友谅已被消灭,明军能够马上着手吞并江西,并最后拿下湖南和湖北。明的人口因此扩大了两倍,长江地区在1360年的那种持久不决的势均力敌的局面就被排除了。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处,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