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排烟系统规范GB51251-2017角铁还是共板(gb50231-2017验收规范适用于哪里?)

好评语句 12 0
角铁。消防防排烟系统,风管用角钢法兰连接。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gb50021-2017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gb50021-2017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防排烟系统规范GB51251-2017角铁还是共板(gb50231-2017验收规范适用于哪里?)

文章目录:

一、防排烟系统规范GB51251-2017角铁还是共板

角铁。

消防防排烟系统,风管用角钢法兰连接。GB51251-2017是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国家标准,具体强制性。

二、gb50231-2017验收规范适用于哪里?

法律分析:为了提高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水平,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适用于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的通用性部分。

法律依据:《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1.0.1为了提高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水平,促进技术进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的通用性部分。

三、2017新规范钢结构推荐使用型号

GB50017-2017。根据查询2017钢结构新规范与标准显示GB50017-2017为国家标准。现批准《钢结构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7-2017,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3。2、4。4。1、4。4。3、4。4。4、4。4。5、4。4。6、18。3。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同时废止。

四、开关插座GB标准是什么?

GB标准是指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

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发布。

对于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扩展资料:

标准质量的评价要素

标准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标准的适用性。
目前我国很多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性差,标准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从去年开始进行标准清理,很多正在制定过程中的国家标准都停顿下来了,而原有的标准和所有的计划又都逐个进行清理,以解决标准适应性差的问题。

标准适应性差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有立项方面的问题,有制定过程方面的问题,有对标准的认识问题,也有技术上的不可克服的问题。

二是标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有些标准在性能、方法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的滞后影响了标准的适应性,也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国际贸易。

三是标准编写的规范性。标准编写不规范会使人无所适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标准

五、建筑地质勘察需要哪些规范?

如下:

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③《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⑤《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⑥《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做岩石试验时需要)

⑦《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⑩《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⑾《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高层勘察需要用到)

⑿《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用到)

⒀《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2012)

如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做岩石试验时需要)

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目前的行情价是60万3年

有业绩行情价会更高的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文字成果,它作为提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参考用资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编写是在综合分析各项勘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必须结合建筑类型和勘察阶段规定其内容和格式。各类勘察规范中虽然有编写岩土工程报告书的提纲,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灵活不可受其拘束,强求统一。

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是简明扼要,切合主题;内容安排应当合乎逻辑顺序,前后呼应,整体连贯;论证有据,剖析全面,观点正确,数据可靠,结论态度鲜明,准确简练;插图、表格文字说明清晰,图文并茂。

在野外勘察工作和室内土样试验完成后,将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勘探孔平面布置图、钻孔记录表、原位测试记录表、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连同勘察任务委托书、建筑物规划平面布置图及地形图等有关资料汇总,进行整理、检查、分析、鉴定,经确定无误后,编制正式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任务,在于阐明勘察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从而对建筑地区作出岩土工程条件的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在内容结构上,一般分为:文字和图表两部分组成。

一、文字部分的内容

文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绪论

绪论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岩土工程勘察的委托单位,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单位;建筑场地位置;具体的勘察阶段;拟建工程名称、规模、用途;岩土工程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与完成的工作量;取样的数量以及勘察时间、提交的成果。

2.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

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阐明工作地区的岩土工程条体所处的区域地质、地理环境,以明确各种自然因素(如大地构造、地势、气候等)对该区岩土工程条件形成的意义。各节的内容应当既能阐明区域性及地区性岩土工程条件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又须紧密联系工程目的,不要泛泛而论。

(1)建筑场地自然地理情况及位置、研究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运动特征;

(2)场地的地层分布、地质结构及岩土类型和岩土工程性质。主要描述各岩土层的颜色、均匀性、层厚、密度、湿度、稠度等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等指标。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质侵蚀性及当地土层冻结深度。

(4)自然地质作用和岩土工程作用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基本烈度。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建设中遇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对建筑场地各层作为天然地基的稳定性与适宜性的做出评价;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地基承载力等指标的确定,作为选定建筑物场址、结构形式和规模的地质依据。根据拟建工程的特点,结合场地的岩土性质,提出地基与基础方案设计的建议,推荐地基持力层的最佳方案,如为软弱地基或不良地基,应建议采用何种加固处理方案。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应提出预测、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结论的内容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简要而明确的回答。态度要明确,措辞要简练,评价要具体,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二、图表部分的内容

岩土工程报告书必须与岩土工程图一致,互相照映,互为补充,共同达到为工程服务的目的。一般岩土工程的图表包括:①勘察点平面布置图;②岩土工程剖面图;③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总表;④重大工程应制出岩土工程图或分区图;⑤地层柱状图;⑥有关试验曲线;⑦原始资料复印件。

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前3个图表的内容即可,若是重大工程,应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岩土工程图或岩土工程分区图、钻孔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岩土工程平切面图、岩土工程立体投影图、岩土利用、整理、改造方案的有关图表;岩土工程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表;原位测试成果图表以及土样固结试验成果e-p曲线等。

针对一些专门性问题除综合性报告外,尚应提交单项报告如原位测试报告,事故与调查分析报告;岩土改造报告;咨询报告等。

对于小型岩土工程,报告的文字说明可以简化。大型工程或专门性问题的勘察成果报告,则必须提交岩土工程研究报告。

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实例

本工程实例取自广州南方岩土工程公司,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的某安置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其勘察成果报告实录如下:

广州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受广州南沙开发区土地开发中心委托,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对广州市南沙开发区黄阁镇安置区(一期)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为初步勘察。

黄阁镇安置区(一期)位于番禺区黄阁镇西南约1 km南涌口村与大井村交界处,为黄阁镇城市总体规划工程的一部分。征地面积约949.6亩(633095m2),其中南涌口村128.5亩(85664m2),大井村821.1亩(547431m2),拟建建筑物为3~6层。勘察场区内主要为农业用地,村道南鸿路近东西向将场地分为南北两块,北边以水稻田、菜地为主,南边为蕉林及其他经济林。

(二)目的与任务

(1)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3)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初步评价;

(4)初步判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结合地质地面调查、现场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水试验,初步提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方案和可能的基础方案类型、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三)执行的规范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4)《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83-9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8)《建筑岩土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规程》(DBJ/T15-22-98);

(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8:99)。

(四)勘察点布置、工作量及技术要求

1.勘察点的布置

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26个,编号ZK1~ZK26,其中:鉴别孔14个,技术孔12个。钻孔布置情况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附图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2.完成的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03年8月30日先后组织8台XY-1型钻机进场施工,共完成钻孔26个,总进尺1166.66m,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及钻孔一览表(附表1)。

表1 工作量统计表

3.技术要求

(1)终孔条件(孔深)包括:技术孔:钻入强风化岩3~5m;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不小于5m后终孔;若直接揭示中、微风化岩,揭示厚度达到1~3m即可;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8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鉴别孔:揭示强风化岩面即可,若强风化基岩埋藏较深,揭示全风化岩3~5m后终孔;若软土厚度较大,在穿过软土层后揭示5m较坚硬土层(中密以上砂、砾、卵石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层)也可终孔。

(2)取样、标贯:全部技术孔采取土样,所有钻孔均进行标贯试验,土、水等试样及标贯试验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土样采取应保证每个不同地层样品不少于6组。全风化层按一般粘性土取原状样。水样采取2组;②若技术孔因故未能取样而造成取样数量少于规定,可在邻近鉴别孔补充取样;③自地面以下1.5m开始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取样或分层取样,除砂土和碎石土外的各种土层均取原状土,取样间距一般为2.0m,若土层层厚大于6m取样间距可放宽至3~5m;④穿过人工填土或耕植土后开始作标准贯入试验,其间距为2.00m;⑤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

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一)地形地貌

场区地貌上处于河口三角洲与剥蚀残丘交界,三面环山,西部约500m为骝岗涌水道,往南汇入蕉门水道,北部、东部及南部为剥蚀残丘。

勘察场地现为耕地、菜地及经济林地,经过人工平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地面标高一般4.90~5.50m。

场区交通方便,东部紧邻新扩建的黄阁大道,中部的村道南鸿路东西向横贯场区,东接黄阁大道,在场区的西部边界向北联通南涌口村。

(二)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

根据钻孔揭露资料,按地质成因类型、岩土性,将区内地层由上至下分为①人工填土、耕植土层;②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④第四系残积层(花岗岩风化残积层);⑤燕山三期花岗岩。现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

)、耕植土层(

)

(1)素填土①1灰黄色、浅黄色,主要为路基、田埂填筑土,由粘性土和砂组成,略有压实,稍密状。场区内局部出露,ZK21、ZK23、ZK26揭露,层厚0.80~1.00m,平均0.87m。

(2)耕植土①2褐灰色、褐黄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含植物根系(为淤泥硬壳层)。场区内普遍分布。层厚一般0.50~1.20m,平均0.79m。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

淤泥②1深灰色,灰黑色,饱和,流塑,质较纯,含腐殖质及少量贝壳碎片,钻进时有缩径现象。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顶面标高3.31~5.37m,平均4.42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

该层取样41组,进行标贯试验141次,统计标贯标准值1.3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

该层场区内均有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淤泥质土、淤泥质粉、细砂、中、粗砂、砾砂、砾石等组成,据其土性不同又细分为七个亚层,分述如下:

(1)粉质粘土③1褐黄色、花斑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土质较均匀。主要分布在场区南鸿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除ZK19、ZK21~24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顶面标高-15.61~-2.01m,平均-7.02m,层厚0.80~7.95m,平均3.95m。

该层取样13组,进行标贯试验3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8击。

(2)淤泥质土③2灰—深灰色,饱和,流塑—软塑状,含有机质,夹薄层粉细砂,局部夹腐木,部分地段底部粘粒含量较高,过渡为粘土、粉质粘土。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除ZK4、ZK8、ZK14及ZK20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顶面标高-18.83~-8.14m,平均-12.7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

该层取样36组,进行标贯试验124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2击。

(3)粉质粘土③3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状,土质较均匀,局部含少量粉细砂。该层分布于场区东部,钻孔ZK7、ZK9、ZK13、ZK15、ZK19 及ZK23 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顶面标高-25.49~-16.88m,平均-21.60m,层厚1.40~7.40m,平均3.90m。

该层取样3组,进行标贯试验10次,统计标贯标准值7.2击。

(4)淤泥质粉、细砂③4灰色—深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一般,含淤泥质,局部夹薄层淤泥。该层主要分布在南鸿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钻孔ZK5、ZK6、ZK11、ZK17、ZK18、ZK26 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6.00~38.00m 平均 31.57m,顶面标高-32.65~-20.89m,平均-26.20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22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6击。

(5)中、粗砂③5黄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为主,局部中密状,分选性一般,含粘粒,局部含淤泥质。该层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钻孔ZK5、ZK10、ZK15、ZK19、ZK20、ZK22、ZK23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8次,统计标贯标准值9.9击。

(6)砾砂③6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少量砾、卵石及粘性土。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钻孔 ZK10、ZK12、ZK16~ZK18、ZK21 及 ZK24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顶面标高-34.11~-29.20m,平均-31.35m,层厚1.60~8.80m,平均4.80m。

该层进行标贯试验9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7)砾石③7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中粗砂及粘性土。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有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4.第四系残积层(Qel)

为燕山三期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土性为砂质粘性土,根据其状态又分为可塑状及硬塑状两个亚层,分述如下:

(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④1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可塑,原岩结构已破坏,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北部、东北部钻孔ZK1、ZK3、ZK4、ZK7、ZK8、ZK13、ZK14、ZK17 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90~41.00m,平均24.64m,顶面标高-35.29~-4.74m,平均-19.25m,层厚1.20~14.00m,平均5.02m。

该层取样12组,进行标贯试验17次,统计标贯标准值8.5击。

(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④2褐黄色、浅灰色、局部灰绿色,硬塑,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ZK1~ZK4、ZK7、ZK8、ZK11、ZK13~ZK17、ZK19及ZK20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1.00~44.50m,平均31.08m,顶面标高-39.15~-15.37m,平均-25.70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

该层取样9组,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21.9击。

5.燕山三期花岗岩(

)

为场区下伏基岩,埋深起伏较大,总体上看呈东(北)高西(南)低之势。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全、强、中风化三个带:

(1)全风化花岗岩带⑤1 褐黄色,黄褐色,局部灰绿色、褐红色,原岩结构可见,长石等矿物已风化成高岭土,岩心呈坚硬土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场区内除 ZK1、ZK5、ZK6、ZK9、ZK11、ZK12、ZK18、ZK21、ZK25、ZK26缺失该层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顶面标高-42.79~-17.37m,平均-30.81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

该层取样7组,进行标贯试验26次,统计标贯标准值37.2击。

(2)强风化花岗岩带⑤2褐黄色、灰黄色,局部浅灰色、灰绿色、紫红色,岩心坚硬土柱状、半岩半土状为主,局部风化不均匀,夹碎块状。除 ZK3、ZK5、ZK6、ZK10、ZK11、ZK16、ZK18、ZK19外均有揭露。该层顶面埋深26.80~53.00m,平均38.39m,顶面标高-47.29~-21.31m,平均-33.12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

进行标贯试验25次,统计标贯标准值55.2击。

(3)中风化花岗岩带⑤3灰色,灰黄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等,裂隙发育,岩心块状、短柱状。本次勘察有ZK1、ZK5、ZK6及ZK17、ZK23共五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27.50~58.40m,平均40.86m,顶面标高-52.69~-22.01m,平均-35.50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该层取岩样1组,作天然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平均值为30.95MPa。

(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水位

勘察施工期间,在钻探完成后24h以后,对地下水位进行量测。实测钻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40~1.00m。由于钻探期间施工期较短,且勘察期间雨天较多,观测的地下水位不能代表长期地下水位。

2.地下水类型

区内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类型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局部属微承压水。第四系海相沉积、冲积、残积的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等,属微弱透水层,含水性微弱,水量不丰富,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粉、细砂、中、粗砂、砾砂及砾石等,属透水层,透水性较好,含水性也较好,水量较丰富,为本区地下水主要赋集地层。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强、中风化基岩中,属裂隙水弱透水层,含水性弱,水量不甚丰富。

场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西部骝岗涌等河涌水道侧向渗透补给。地表水向附近河涌及水沟直接排泄,排泄较通畅。

3.地下水评价

本次勘察在钻孔ZK6、ZK23 各取水样一组进行水质分析。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场地两组水样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均具有中等腐蚀性。

(四)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

本次勘察未发现场区内有明显断裂构造迹象。

根据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 g。区内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表4.1.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属Ⅲ类场地;并根据地质、地形、地貌特征,本区地基属抗震不利地段。

三、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及选用

(一)标准贯入试验

场区内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见下表2(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规定,表中数值未进行杆长修正)。

(二)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土工试验成果表(附表2),指标的统计见下表3。

四、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

(一)地基土评价

1.人工填土、耕植土层

①1素填土 场区内局部分布,厚度薄,略有压实,稍密状。

①2耕植土 场区内普遍分布,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为下卧淤泥硬壳层,厚度薄。

表2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注:淤泥、淤泥质土层中自落击按1击统计。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②1淤泥 场区内普遍分布。该层厚度大,埋深浅,顶面埋深0.50~1.50m,平均0.86m,层厚6.70~22.70m,平均12.88m。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易触变,不宜考虑作基础持力层。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

③1粉质粘土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区南洪路以北,场区东南部局部分布。该层顶面埋深7.20~21.00m,平均12.37m,层厚0.80~7.95m,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复合地基持力层。

③2淤泥质土 该层场区内大范围分布,仅场区东部局部地段缺失。该层顶面埋深13.50~23.50m,平均18.00m,层厚4.70~28.30m,平均13.96m。该土层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不可作基础持力层。

③3粉质粘土 主要分布于场区东部。该层顶面埋深22.00~30.80m,平均26.75m,层厚1.40~7.40m,平均3.90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4淤泥质粉、细砂 该层主要分布在南洪路以北场区的西部地段。该层顶面埋深26.00~38.00m,平均31.57m,层厚3.00~14.80m,平均8.25m。该土层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摩擦桩基础持力层。

③5中、粗砂 分布于场区西北、东南局部,顶面埋深10.80~19.65m,平均15.38m,顶面标高-14.30~-5.61m,平均-10.10m,层厚0.80~6.00m,平均2.36m。厚度薄,变化大,属不稳定层,一般不单独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6砾砂 主要分布于场区西部、西南部,该层顶面埋深33.90~39.50m,平均36.74m,层厚1.60~8.80m,平均4.80m。该土层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③7砾石 场区内分布较少,仅ZK11、ZK17揭露,且厚度较薄。该层顶面埋深39.60~42.50m,顶面标高-37.15~-33.89m,层厚1.40~2.00m。

表3 土工试验数据统计及建议标准值表

4.第四系残积层

④1可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北部、东北部分布该层。该层顶面埋深9.50~41.00m,平均24.59m,层厚1.20~14.40m,平均5.07m。具一定承载力,可考虑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④2硬塑状砂质粘性土 场区内主要分布于南鸿路以北。该层顶面埋深 21.00~44.50m,平均31.08m,层厚2.00~10.00m,平均4.40m。具一定承载力,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5.燕山三期花岗岩(

)

⑤1全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顶面埋深23.00~48.50m,平均36.04m,揭露层厚2.20~12.75m,平均5.05m。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⑤2强风化花岗岩带 场区内大部分钻孔揭露,顶面埋深 26.80~53.00m,平均38.39m,揭露层厚0.70~16.90m,平均5.61m。承载力高,为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良好持力层。

⑤3中风化花岗岩带 本次勘察仅有 5个钻孔揭露该层。该层顶面埋深 27.50~58.40m,平均40.86m,揭露层厚0.50~3.00m,平均1.17m。

(二)地基(岩)土承载力

各(岩)土层建议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压缩模量见表4。

表4 地基承载力数据(fak、E0、Es)一览表

(三)基础方案评价与分析

拟建建筑为3~6层楼,结合现场岩土工程条件,按基础类型分述如下:

1.浅基础方案

场区内软弱土层普遍分布,且厚度大,埋深浅,若拟建物为3层以下住宅建筑物,单柱荷载相对较小,可考虑采用筏板基础,坐于淤泥的上覆硬壳层(耕植层)。

若采用筏板基础,设计时应注意按软土的强度变形沉降及其影响深度进行计算。并注意考虑深厚淤泥层的次固结变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期内不出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附图1 工程勘探点平面图

2.复合地基方案

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在②1淤泥与③2淤泥质土之间分布有③1粉质粘土,该土层埋深较浅,平均12.39m,层厚平均3.99m,具一定承载力,在验算其下卧③2淤泥质土变形沉降,若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深层搅拌桩、砂石桩、CFG桩等复合地基的基础方案。由于场地部分地段淤泥有机质含量高,若地下水有机酸含量高,pH值小于4,则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而不宜采用干法。

3.桩基础方案

场区北部、东部淤泥厚度相对较薄,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的土层埋深相对较浅,当拟建筑物的单柱荷载较大时,宜考虑采用桩基础方案。这一地段可选择作为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持力层有③5、③6、③7的砂、砾层;第四系④1、④2砂质粘性土层及花岗岩全、强风化岩。

附图2 钻孔柱状图

附图3 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表1 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2 土工试验成果表

续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T72-2004J366-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06-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03-18)

陈希哲.2002.《土力学地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3.《简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林宗元主编.2005.《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孟高头.1997.《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

彭承光,李运贵,李子权,王业新.1995.《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基础》

王常明.2004.《土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王钟琦,孙广忠,刘双光等.1986.《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袁灿勤,王旭东,李俊才,徐建龙,阮永平.1994.《岩土工程勘察》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张喜发,刘超臣,栾作田,张文殊.1984.《工程地质原位测试》[M].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曰国.2004.《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gb50021-2017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gb50021-2017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